目前分類:油畫 (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

  在當下的中國,“有潛力藝術家”實屬鳳毛麟山水畫角,名家的作品,也未必經得起歷史的推敲。因此,收藏什麼樣的作品,其實跟藝術家的年齡、名頭沒有太大關系。

  作為策展人,我們的職責之一就是發現有潛力的藝術家。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,策展人和批評家可謂是藝術界的“厲狗”,這裡嗅嗅,那裡聞聞,只為找到新鮮的藝術血液。比如我每周都會安排大量的拜訪時間,一聽到哪裡有優秀的不知名藝術家,就很激動地跑去看,但說實話,能真正讓我眼前一亮的,一年也碰不到幾個。在這個職業化、專業化的時代,作為一般藏家,想通過自己的眼睛發現砂礫中的金子,恐怕更不現實。藝術家能打動你的往往只是才情、激情,但這些感動人的事,與真正的藝術價值無關。譬如你看到的紅色就跟批評家、策展人看到的紅色是不同的,你根據的是個人觀感,我們根據的是其在藝術史上是否重要、有沒有價值,標准不一樣。

  收藏目前社會認可度比較高的名家作品,很多人會覺得安全感比較高,其實這條路也非絕對靠譜。今天,很多藝術家是依靠運作名噪一時,舉個例子,像陳逸飛就很能運作,他說自己的作品就是要“專家點頭,老百姓鼓掌,政府認同”,意思是有一定技法水准,在美感上雅俗共賞,還要講主旋律,追求一種平衡關系,那也就是沒有真正的藝術標准。上世紀80年代末,陳逸飛到了美國,選擇的也是跟商業畫廊合作,而不是專業的學術性畫廊。無論他在國外畫江南水鄉,還是回國後畫現代仕女,迎合的都是一種社會風尚。因此,一個藝術家爆得大名,很可能跟藝術沒有什麼關系。自陳逸飛去世後,他的畫作價格也是一年不如一年。我們都知道,歷史往往是會開玩笑的,這可以稱為現世的回報和未來的嘉許。有的人在世時活得很輝煌,但迅速就被歷史翻過去了;有的人在世時默默無聞,幾十年後人們才發現他的偉大,典型的例子有黃賓虹。

  所以,收藏藝術品一定要撥開表面的東西,看清藝術的本質,油畫不要隨波逐流,別人叫好你也跟著叫好。藏家首先要多看最優秀的作品,將收藏變成一件既有樂趣、又有價值觀和判斷力的事情,才能獲得真正豐富的人生。可以說,藏家唯一的參考標准應該是高品位的美術館。在西方,真正的大藏家所做的就是不斷研究各大美術館的收藏。
 


dsfgweea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  談論這個話題,我們首先要問一問:收藏油畫藝術品究竟是為了什麼?雖然從行為上看差不多,但目的、訴求大有不同。有些藏家是為了欣賞、研究藝術品而收藏;有些藏家買藝術品則純粹是為了增值、賺錢。

  真正欣賞藝術品的人,他收藏是為了愉悅身心、陶冶性情、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。從這個初衷出發,他不會過多關注藝術品是否值錢、能否賺錢,因為這屬於商業上的問題,他只問自己是否喜歡這件作品,能否引發共鳴。只要他出得起購買的價錢,無論是名家的作品還是“有潛力藝術家”的作品,甚至沒有任何名氣的藝術家作品,都是以適合自己為好。

  如果只是藝術品市場上的“炒家”,那就需要問買名家作品好還是買“有潛力藝術家”的作品好了。這在我看來,更像是買股票,誰也給不了一個確鑿的答案,需要自己去判斷和冒險。名家的作品,大概有點像能源大股之類的,雖然已經達到一百元的高位,但預計很快能漲到一百二十元,穩賺的可能性大;而有發展空間的藝術家就類似潛力股,如果能在低價位時買進,很快漲起來,收益可能會非常大。但這是特別考驗眼力的,藏家要充分了解藝術家的實力,要判斷他的創作是否有發展余地,這就是所謂的潛力問題。雖然我也能給出一些常規的判斷標准:譬如看藝術家的追求是否很執著;看藝術家是否具備較高的天分和創造力;看藝術家的涵養等,但對一個學者來說,要看得很清楚都不是件輕易的事情,對一名藏家來說,就更是很高的要求了,這其中還暗含著對藝術史的把握,對藝術發展的判斷。何況一名藝術家的成功,其實更受到諸多未知因素的影響,具有不可預知性,有的藝術家看著似乎挺有潛力,後來卻有可能出現後勁不足的情況;有的藝術家開始似乎不上道,忽然有一天受到了某種刺激或啟發,創造力被激發出來,這都是可能的事。尤其是市場炒作介入以後,亂花迷人眼的行情、內幕滿天飛,下判斷、做決定就更是難上加難了。

  因此,對於想在藝術品市場上淘金的人,專家能提供的建議確實不多;而如果藏家靠著一邊買一邊歷練,等到練出了“火眼金睛”,恐怕交的學費也山水畫不少了,可見,這不應是收藏的一條“正道”。

 


dsfgweea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盡管這兩年藝術品市場疲態頗顯,但名家名作的價格依舊堅挺。因此,有市場觀察員指出,與其豪擲百萬、千萬買名家作品,不如開挖“有潛力藝術家”這一金礦,未來發展和升值空間更可期待。那麼,事實是否如此?且看幾位專家的辨析。

dsfgweea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